第三百一十六章:准备打瓦剌-《重生朱棣之子》


    第(2/3)页

    所以,众人议论的是如何保证军需粮草的供应。

    在冷兵器时代,凡两军对战,双方除了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军事实力之外,还得具备不弱的后勤实力。

    巨鹿之战、赤壁之战、鄱阳湖大战等一系列看似实力对比悬殊的战役,起到关键作用的往往不是人数的多寡,而是后勤供给的连贯性和协调性。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没有钱粮物资等坚实的后勤保障,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取得最终的胜利。

    同理,没有足够强大的后勤力量,也不可能练出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

    面对这种既残酷又严峻的现实,自秦朝以后,历朝历代皆在不断地完善军费、军粮的筹集之制。

    如汉武帝时期,大汉朝在西北边疆进行的军屯,又如唐朝“农兵合一”的府兵制,以及与府兵制很像的卫所制,这些实际上都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将“武装集团”变成了“生产集团”。

    和平时期,士兵们不用担心饿肚子,可一旦遇到战事,军屯产出就会受到影响。

    若是战役持续时间过长,那么整个国家层面的军屯生产便会面临崩溃。

    唐代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正因如此,唐朝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后,府兵制便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原来的历史上,明朝卫所制的崩溃,也是这个道理。

    明初期,朝廷依靠士卒四处征战,军户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户籍,基本上每个军户都靠着军田能吃饱饭。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世袭的高级将领后代之中,出现了许多贪婪腐败的人。

    这些人与地方上的豪强相互勾结,经过谋划操作之后,逐渐把军户们的耕地豪取强夺,专为其私有田地。

    军田兼并到一定程度后,普通军户们为了维持生计,逐渐沦为了那些高门大户的“奴仆”。

    军田一旦开始减少,那么以军田为依托的卫所制自然也就开始走向崩溃。

    洪武时期卫所屯田税粮收入在两百万石以上,宣德时期屯田税粮收入已不足洪武年间的百分之五,此时卫所制崩溃迹象已经显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