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错,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享受天伦之乐等都是我内禅的原因。” 朱棣盯着徐皇后,郑重的说道:“但我决定内禅的最大原因,是为了大明的将来,确切的说,应该是为了让高煦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好的去处。” “陛下打算下海?”徐皇后惊道。 朱棣立即反驳道:“你这话说的不对,下海是经商之意。我出海,名义上是为了巡视各藩,实际上是为了给高煦的孩子们寻找合适的封地。” “我之前听郑和说,沃洲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境内有广阔平原,是一处天赐之地。” 徐皇后终于猜出了朱棣的心思,试探着问道:“陛下莫非是要巡视沃洲?” 永乐十年,郑和率领船队从东方大洋之上回航,完成了环球航行的伟大壮举。 他率领船队在大荒南洲找到甘薯等作物,并在那里发现汉朝之后几乎在中国境内绝迹的落花生。 众将士觉得那里景色优美,遍布森林,犹如仙境,于是给大荒南洲起了个雅号,叫蓬莱仙洲,简称仙洲。 另外,他们发现大荒东洲土地肥沃,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温和,非常宜居,当地有很多长相与华夏人几乎一模一样的土族。 在郑和等大明将士眼中,大荒东洲犹如上天所赐的第二块神洲大地。 为了区别于大明所在的华夏神洲,他们给大荒东洲也起了个雅号,叫沃洲。 再后来,随着回归大明的水手们讲述绕地航行一圈的旅程。 沃洲的存在,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渲染,逐渐与传说之中的扶桑洲融为一体。 就这样,沃洲、扶桑就成了大荒东洲的别称。 不过,在朱高煦的引导之下,朝廷官方行文之中,对于大荒东洲的称呼,却是东华。 这个充满深意的称呼,非常耐人寻味。 “东华沃洲,乃上天赐予我华夏儿女的又一处沃土。若大明不能占据那里,数百年之后,那里必然会诞生一个足以威胁我大明宗主国地位的大国。” 朱棣的双眼似乎穿越了时间长河,看到了数百年后原历史位面某个合众国的崛起及其称霸四洋的情形。 他说到这里,看着徐皇后,解释道:“若我出海前往东华,必然会留高煦监国。倘若出了点意外,生死不明,高煦将陷入继位不是,不继位也不是的两难境地。” “更何况,高煦一日不继位,便一日是太子。我虽然年过花甲,身体还行,但意外之事,神仙难测。若我不测,有心怀不轨之人矫诏,让老大或老三继位,必将引发动乱。” “我现在以年老体衰为由,把位子传给高煦。将来高煦年纪大了,也可以提前把位子传下去。有我和高煦的例子在,便可以给后世子孙起个好头,形成一项祖制。如此一来,提前传位,既能保证皇权的平稳过渡,又能避免新旧交替的朝局动荡,一举多得。” “古往今来的帝王,之所以不愿意提前传位,皆是私心与权力欲在作祟。我也贪权,可我若继续坐在那个位子上,谁去巡视海外诸藩及东华之地?” “只有我的威势可以镇压诸藩,只有我在东华之地上建立一处太上皇行宫,后世子孙才会重视东华之地,而不会轻易弃守。” 就在朱棣与徐皇后密谈之时。 方宅。 后院。 此时,方孝孺家中的数十名家丁守在后院入口、走廊、门檐之下,警惕的望着四周,听着一切动静,如临大敌。 而在书房旁边的会客厅之中。 方孝孺端坐在中堂下的主位,黄淮、杨士奇等六位内阁七位顾问,分坐两边。 七人齐聚一堂,正议着朱棣欲内禅之事。 方孝孺放下手中的茶杯,缓声道:“我等七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关于陛下欲禅位于太子之事,诸君且都议一议吧。” 黄淮道:“太子殿下与当年入主东宫的陛下相比,城府之深,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