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臣斗胆禀奏陛下,赶紧打发他们回国吧,省去靡费,清理民风。” 朱棣面无表情道:“打开窗户,蚊蝇扑面,踏入水里,泥沙泛起。你等除了横加指责,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面对永乐皇帝的问题,堂上众臣皆沉默。 众臣之中的大多数人,其实心里很清楚,凡事都有利有弊,不能因为有人吃饭被噎死,就吓得不敢吃饭了吧? 方孝孺说的秦淮河乱象之事,虽是事实,但一样得辩证的看待,需要权衡利弊之后,才好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故而,他们眼下也拿不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谁还有话说?” 朱棣带着一丝怒意问道。 “父皇,脂粉业自古有之,千年未绝,洪武朝也没有绝过,算是百业之中的一行。儿臣认为,对此不值得大惊小怪。” 赵王朱高燧躬身出列道:“再说了,眼前的这一切,不正说明老百姓手里有了钱,温饱才思淫,若是饿着肚皮,讨饭还来不及。” “盛世自然有盛世的活法,歌舞升平,那才叫太平盛世!” “眼下要紧的事,应该向他们课以重税,不能让他们把钱都给赚了,要让银子往国库里流。” 方孝孺接话道:“秦淮河乃京师繁华之地,乃大明的脸面,更为天下人所瞩目。再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必然助长骄奢淫靡之风。” 朱高燧不屑道:“几条花船,几个纨绔子弟,就能成为社稷之患?儿臣就不信,这些浪荡鼠辈,还能反了天不成!” 方孝孺道:“有钱而无德,何谈盛世?” 朱高燧反驳道:“饿着肚子守清德,难道就是盛世?” 此话一出,堂上随后又陷入了寂静。 朱棣望向朱高煦,轻声问道:“太子,你怎么看?” “父皇。” 朱高煦躬身道:“儿臣认为,秦淮乱象,虽然与船队归来无关,但京师重地,必肃纲纪。” 朱棣暗喜,朱高煦果然猜到了他的心思,于是高声道:“教化明,则民风正,礼乐盛,则天下兴。秦淮河上的风化定要整治,长此以往,误国害民。” “太子,秦淮河风化之治,朕交给你与郑和,不能打不能杀,半个月之内,要见到成效。否则,拿你与郑和是问!” “儿臣领旨!” 朱高煦躬身作揖道。 远处,站在角门边的郑和,在听到朱棣所言之后,也立即躬身行礼道:“微臣领旨!” “退朝。” 朱棣站起身,大手一挥道。 散朝后。 三三两两的官员,相互结成队,纷纷低声议论着。 内阁七位顾问自然而然的结成了一群。 解缙感叹道:“郑太监眼下已成众矢之的,陛下却又让他辅佐太子处理秦淮乱象,等于是把他放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黄淮接话道:“那些番人是郑太监带回来的,让他负责此事,是应该的。” 方孝孺、杨荣、杨士奇沉默不语。 胡广道:“既要清静秦淮河,又要平复臣民之怨,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话实话,在下到目前仍没有想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金幼孜却道:“郑太监出海一趟,开阔了眼界,经历了许多事情,他应该能想出法子。就算他没有办法,太子殿下有圣君之象,岂能想不出对策?” 内阁七位顾问之中,方孝孺的年纪最大,而今四十五岁,年纪最小的是杨荣,今年三十岁。 方孝孺入阁之后,深得朱棣器重,很快就成了内阁第一人。 解缙、黄淮、胡广、金幼孜四人发表观点之后,与杨士奇、杨荣一起把目光投向了众人之中最年长的方孝孺。 方孝孺作为一代鸿儒,精通儒学真义,虽然他有时也会意气用事,显得不识时务。 但他并非像后世影视剧里演绎的那样是个迂腐之人,恰恰相反,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把孔圣人作为榜样,对待朋友与同僚是友善宽仁,彬彬有礼的。 他之所以非要在朝堂上讲述秦淮河乱象,是因为他忠于朱棣,深爱着大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为臣者的本分。 此时,方孝孺察觉到其余几人都在等他发表意见,便没有再说类似朝堂上的刺耳之言,而是委婉的道:“既要清静秦淮河,又要平复臣民之怨,这是非常困难的事。眼下,我也没有想到好的方略。” 说到这里,他环视众人道:“各位,我等身为臣子,不妨回去后都想一想,看看能否想到一些好的法子,以助太子殿下一臂之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