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紧接着,朝堂之上陆续站出来六成的官员,皆表示了想要提前领取折俸番货的意愿。 朱棣大手一挥,道:“准了,朕让你们都发点财。” “臣等谢陛下隆恩!” 出列的官员纷纷作揖行礼道。 一时间,朝堂上君臣相得益彰。 待此事告一段落,诸臣退回班序。 朱棣环视堂上众臣,问道:“谁还有事要奏?” “陛下,臣有事启奏。” 方孝孺终于抓到机会,躬身出列,作揖行礼道。 “讲。” 朱棣抚须道。 方孝孺自洪武三十一年入阁之后,虽身兼数职,却做事勤勉,任劳任怨。 在朱棣推行科举革新之事方面,他积极配合,因为他认为这是太祖高皇帝生前定下的国策,身为臣子,不该反对。 在朱棣推行开海之策,派遣郑和率领大明船队出海巡洋之时,他也没有反对,因为有起居注证明太祖高皇帝确实同意解除禁海令,朱棣开海并没有违反祖制。 至于设立金陵女馆,是为了女德教化,他没有理由反对。 朝廷设置皇家银行、户部商行、惠民医馆、惠民工建局等衙门,都是显而易见的利国利民之政,他更没有理由反对,甚至全力支持。 再加上这两年,朱棣推行赋税改革,用一条鞭法把繁杂的苛捐杂役归于税银,又颁布永不加赋的旨意,甚至摊丁入亩,彻底把数千年来压在百姓身上的人头税给消灭掉了。 诸如此类的善政,让方孝孺打心眼里认可了朱棣是一位千年难遇的治世明君。 因此,他对朱棣可谓是忠心耿耿,心甘情愿的为永乐朝的新政奔波劳碌,毫无怨言。 可是,随着七天贸易一开,大明京师出现了许多乱象。 方孝孺曾写《指喻》一文,以“拇病为戒”,指出“天下之事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劝喻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正因为他心存这种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的想法,所以才会从七天贸易、从秦淮河乱象,看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谷獍 故而,方孝孺下定决心,哪怕惹得朱棣龙颜大怒,也要发言劝上一劝。 “陛下,臣听说钟山脚下的一户人家,几个挺好的儿女,原来本本分分的,男耕女织,其乐融融,可现在都跑到会同馆或秦淮河边,乐得去赚钱,把一个生病的老娘扔在家中。” 方孝孺说完这句话,朱棣脸上的笑意逐渐消失。 “道听途说不一定为真,可微臣昨日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臣感到了莫大的恐慌。” 朱棣沉默不语,静待方孝孺下文。 于是,方孝孺把他昨夜在秦淮河畔的所见所闻,包括雅量斋商铺老板关着门做生意,以及他在商铺购笔时偶遇妖艳女之事,皆事无巨细的说了一遍。 他说到最后,激动的呵斥道:“这好好的京城,都被番人搅合乱了。如今很多人都只认银钱,不要廉耻了,真是纲常尽失,伦理丧尽!” 丘福义愤填膺道:“陛下,臣奏请把秦淮河封了,看谁还敢在那里胡闹,真反了不成?” 朱棣没有理会丘福所言,而是沉默思考着对策。 方孝孺道:“秦淮河上的花船虽说尚有历史渊源,但数日之内,有增无减,恰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有的官吏公然出入青楼,他们不仅损了自己的清德,更致国体于不顾,这恐怕是陛下不想看到的吧?” 他口中“有的官吏”就包括此时站在朝堂上的刑部刘主事。 刘主事自知行迹败露,逃避无法解决问题,甚至会惹得朱棣一怒之下赐死他以震慑其他人。 他在权衡之后,战战兢兢的出列,屈膝跪下,以额头触地道:“臣身为刑部主事,却公然出入青楼,有失体统,叩请陛下治罪。” “来人,给朕去掉他的官服、官帽。” 朱棣沉着脸道:“既然你有失为官者的体统,那这官也别做了!” “谢吾皇开恩!” 刑部刘主事是真害怕朱棣赐他一把宝剑,让他自裁谢罪,此时听到朱棣所言,如听天籁之音,当即重重的磕了一个头,高呼谢恩。 “世风日下,泥沙具起,晴朗的秦淮河上昏天黑地,狎昵之声不绝于耳,良家妇女不敢上街,闺阁之女关窗闭户,良善小民受此诱惑,竟也自甘堕落,举债买欢,闹得是妻离子散,鸡飞狗跳。” 方孝孺再次说道:“陛下,这一切之根由,皆在于大明船队带回来的奢靡之风,郑太监带回来的海外番人!”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郁新出列道:“陛下,会同馆的各国贡使加随从,不下于千人,每日耗费的银圆不少千两,他们乐不思蜀,归程不定。长此下去,朝廷不堪其负。” “再者,一些使臣及番商,不守国礼,不知自重,仰仗着手里的番货,日夜酗酒,败我善俗,小洞不堵必酿大患,此已深为我朝野所痛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