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章:大清开荒-《明末黑太子》


    第(3/3)页

    可惜那魔童带着明军主力直接返回京城,完全是消极避战之举!

    在屡次挑衅无果之后,多尔衮率兵在永平府及顺天府东部地区转了两圈,最终无奈选择收兵撤退。

    回到沈阳,向皇太鸡说明前因后果之后,为向随军将士家眷有所交代,遂主动要求严惩自己,免去睿亲王头衔。

    皇太鸡因此也得到了一个全新的消息,那便是魔童不但雇佣了大量倭军作为其爪牙,还雇佣了数万身高体壮的西夷。

    这些西夷与大清勇士近战时好不吃亏,每每凭借蛮力取胜,这才是此番王师未能获胜的真正原因。

    不光是多尔衮说,三顺王与汉军四旗有幸逃回来的诸多将领也是如说,内容极为相近,并不像是事先商量好的一样。

    暂时在军事上的受挫并不严重,当年太祖便在宁远城下受挫,如今宁远城不是被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么?

    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大清国粮食短缺的问题,照此推断,往后入关作战,恐怕抢不到多少粮食了。

    晋商在被那魔童斩尽杀绝之后,运往关外的粮食已经不足此前的一成了。

    在买不到粮食,又抢不到粮食的情况下,必须尽快找个可行的法子。

    宁完我建议大规模种植已经在关内高产的土豆与地瓜,同样耕地面积,可使产量提高一倍以上。

    范文程则建议在铁岭以北的亦东河卫与亦迷河卫一带的平原地区,派去十万包衣开荒种地。

    按照亩产一石粮食计算,百万亩土地便可增产百万石粮食,能够一举缓解大清的粮食短缺问题。

    或许今年产量会少很多,但从明年开始,随着土豆与地瓜的丰收,便足以养活百万人口了。

    这片区域是大清国的后方腹地,距离蛮明有上千里之遥,蛮明根本不可能派兵去袭扰。

    皇太鸡在考虑之后,便认同了此二则建议,并让包括两灰旗在内的十旗各出一万包衣,前去开荒。

    一个包衣种十亩地,也不算累,携带的口粮也不算太多,对大清的负担并不太大,还可以就地渔猎,基本可以完成开荒计划了。

    鲍承先建议为激励包衣们开荒种地的积极性,每亩收成可自留三成,余下七成上交户部。

    此言遭到了豪格以及大学士刚林、希福等人的猛烈抨击,并指责鲍承先居心叵测。

    给包衣如此之高的奖励,就等于给其抬旗待遇,置奋勇作战的大清将士于何地?故此法不可开!

    不过皇太鸡思考一番之后,还是同意了鲍承先的提议。

    一边想要荒地变良田,获得百万粮食。

    一边又想要拿到九成收成,让包衣不被饿死就行了!

    分明是在白日做梦!

    皇太鸡不会跟豪格等人一样短视,因为随着王师屡遭挫败,清明双方的态势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蛮明似乎逐步摆脱了摆动挨打,屡战屡败的怪圈。

    虽然眼下仍旧无法在野战时打赢大清王师,可随着火枪、火炮、战车、飞艇等兵器的加入,火力与战力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往后击败、重创甚至歼灭明军主力,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了能够与国力仍旧远超大清的蛮明长期对峙,皇太鸡不得不深谋远虑。

    在从关内得不到多少粮食的情况下,北上开荒是唯一的出路。

    实现快速开荒的前提便是激励包衣,使其觉得开荒对自己有利可图。

    让出三成收获,得到百万亩良田,良田所有权依旧归各旗所有。

    旗主们当然认同这个能得粮食的好办法,不然还得白养麾下的包衣,有些得不偿失。

    鲍承先还建议,鉴于开荒地区幅员广阔,故而一百万亩只是一期开荒计划,往后还有二期、三期。

    一旦大清在北方腹地得到三五百万亩良田,哪怕每年一亩地只有一石收成,总和也高达三五百万石之巨!

    这便可使大清在三年之内,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还能兼顾檬古各部,国力得到快速提升,以实现与蛮明分庭抗礼的能力。

    一百万石军粮可养二十万步兵,若大清非动员的常备军达到三十万以上,配合精锐的八旗与檬古骑兵,便依旧能够战胜蛮明部曲!

    鲍承先所言甚合皇太鸡心意,遂命其为“开荒总督”,赴既定地区专门负责开荒种地一事。

    不论旗人还是包衣,一律当须听从鲍承先指挥与吩咐,违令者严惩不贷。

    哪怕关内得不到粮食,大清依然可以从关外种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