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二、汉襄王朱高炽嫡三子朱瞻墡的逆袭 在穿越者朱高煦影响下,被改封为汉王的朱棣嫡长子朱高炽比历史上多活了四年。 但与历史上相同的是,他依旧猝死在寝宫之中,只不过是汉王宫而非历史上的大明皇宫。 永乐十五年,汉王朱高炽就藩于孔雀半岛。 按照规矩,每一位大明亲王就藩建国之前,朝廷都会派出一个卫的兵力为就藩的亲王打下一片土地。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具有开拓性质的卫军,要么本来就是这个亲王的护卫,比如洪武年间册封的楚王、蜀王等。 要么就是在亲王就藩后,直接划归为该亲王的护卫。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比如孔雀半岛的西南、东南两部,以及沃洲西海岸及东海岸等地,朝廷有意在那里布置军事据点,自然不会把精锐卫所划归为亲王所有。 任何一位大明亲王在建立封国之初,皆需要征讨土著,扩大疆域,开辟府县。 朱高炽在抵达封地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打下了五十多座土著人的小城。 他能有此成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明的火器过于先进,非当地土著所能抵挡,另一个原因是这种小城多数与大明本土境内的乡城、镇城差不多,稍大一点的也不过相当于大明的县城。 若非朱高炽麾下可用的兵力有限,恐怕一年下来他的开拓成绩绝对不止五十多座小城。 孔雀半岛并非华夏故土,跟随汉王朱高炽来到这里的绝大多数明人与当地土著语言不通。 朱高炽要想在封地立足,建立可以传给子孙的基业,就必须化夷为夏,步步为营。 因此,他在治理土著上用的心思与精力、时间,要远远大于开拓。 这并不是说朱高炽就停止了开拓。 他把第一年打下来的地方改编为两个县进行治理,从第二年开始放慢了开拓的步伐,着重培养新的基层军官,以及在化夷为夏方面下功夫。 如此数年后,时间来到了永乐二十年,汉王世子朱瞻基在一次针对土著大城的攻伐战中,展露了其强大的军事天赋。 按虚岁算,这一年,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十六岁,嫡次子朱瞻墉十岁,嫡三子朱瞻墡九岁。 在穿越者的影响下,朱瞻基比历史上晚出生了四年,年纪比朱高煦的嫡长子朱瞻域还要小一岁。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汉世子朱瞻基逐渐取代了汉王朱高炽,于三年后,成为了汉王国实际意义上的军事统帅。 在这三年期间,汉王朱高炽逐渐把军事大权交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不负朱高炽之期望,化身成为大明汉王国的“大将军”,领兵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打下了一座又一座大型的土著城池。 等到永乐二十五年时,汉王国已经有了两府十六县之地。 其中除了早年汉王朱高炽领兵打下来的三县之地与汉王国都城所在的府城之地外,其余一府十三县之地,皆是朱瞻基的功绩! 这一年,汉世子朱瞻基二十一岁,受封为丰越郡王的汉王嫡次子朱瞻墉十五岁,受封为襄城郡王的汉王嫡三子朱瞻墡十四岁。 乾熙元年正月初一,朝廷举办了盛大的禅位大典。 汉王朱高炽亲眼见证了大明皇位的平稳交接,他的二弟大明太子朱高煦顺利的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为了效法朱棣,将来把王位顺利交给汉世子朱瞻基,朱高炽回国之后,立即着手培养他的嫡次子朱瞻墉与嫡三子朱瞻墡。 他只有三个嫡子,在嫡长子朱瞻基早就可以独当一面的情况下,他需要做的是把剩下两个嫡子培养成他的得力助手,协助他治理汉王国。 如此一来,日后也能为朱瞻基分担治国理政的压力,继位为汉王国的崛起壮大贡献力量。 毕竟,朱高炽并不知道历史上的朱瞻基没能活过四十岁。 在他看来,以朱瞻基展露出来的军事才能,将来汉王国治下绝不会少于一百个县。 就这样,在朱高炽的亲自调教下,朱瞻墉与朱瞻墡的治政能力与日俱增,突飞猛进。 于是,就在乾熙三年,朱高炽便当起了甩手掌柜,沉迷美色不能自拔,汉王国的大事全部交给了他的三个嫡子。 为了更好的享受“后宫佳丽”,朱高炽拒绝了其麾下臣僚请求让其嫡次子朱瞻墉与嫡三子朱瞻墡前往郡王封地的建议。 他还创造性的设立了两个官职,即左、右平章令,分别授予朱瞻墉与朱瞻墡,并以王令晓谕诸臣:“凡本藩国事,皆由左右平章令与世子共决之,若世子统兵再外,便由左右平章令决之。” 只不过一年后,即乾熙四年,朱高炽的嫡次子朱瞻墉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更是在床上躺了整整一个月。 虽然其人最终被医官救了回来,但也从此落下了病根,身体十分虚弱。 以至于当年仁孝徐皇后薨逝后,他因为体弱都没能前往大明京师参加丧礼。 乾熙五年盛夏,孔雀半岛气候异常炎热,严防死守躲在避暑山庄的大明丰越郡王朱瞻墉还是因为体弱中了暑,最后没能被救过来,薨了。 因其生前功绩不足,籍籍无名,故而朝廷并没有赐予其谥号。 乾熙六年秋,汉王朱高炽猝死于寝宫之中,享年五十二岁。 他薨逝的前三天,还在“日理万机”,从感觉不适到死亡,只经历了短短的两天时间。 因为朱高炽死得太过意外和迅速,而在外领兵的朱瞻基需要时间赶到王都,于是汉王都一时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地步。 此时,汉王妃张氏站了出来,她隐瞒了汉王朱高炽的死讯,接着以汉王名义对外颁布王令曰:“寡人重病,命右平章令朱瞻墡代理藩国事。” 在朱瞻基拼命从外地赶往汉王都的这段时间内,因为朱瞻墡代理藩国事的缘故,汉王都的时局逐渐稳定下来。 朱瞻基回到汉王都后,汉王妃张氏与朱瞻墡一起拿出了汉王朱高炽遗命:“命世子瞻基继位,掌汉藩国事。” 朱瞻基对弟弟朱瞻墡代理藩国事时期的表现非常满意,因此在继位初期,非常倚重和信任朱瞻墡,并要求他继续留在王都。 汉王朱高炽薨了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朝廷给他赐谥号“襄”,史称汉襄王。 《谥法》曰:“辟地有德曰襄。” 朱高煦选择“襄”作为朱高炽的谥号,算是表达了对他这位大哥生前功绩的认可。 虽说朱高炽在位期间,汉王国开拓的疆域多是汉世子朱瞻基的功劳,但朱高炽毕竟是大明汉国的开国之君,正是因为有他坐镇王都治国理政,朱瞻基才能获得充足的军需后勤征讨土著。 次年,也就是乾熙七年,朝廷正式册封汉世子朱瞻基为汉王,是为大明第二任汉王。 同年十月,原先臣服汉王国的十余名土著酋长联合起来,召集了数万土著作乱,朱瞻基决定统兵亲征。 但是,若他带兵出征的话,汉王国的大小事务谁来处理? 朱瞻基想到了他的胞弟朱瞻墡。 就这样,朱瞻墡再一次代理汉藩国事,留守王都。 他不仅完成了此次代理国事的重任,还在朱瞻基回都后立即交还权力,并主动申请前往自己的襄城郡王封地,只求能早一日与妻儿团聚。 对此,朱瞻基同意了。 于是,朱瞻墡就藩汉王国境内的襄城县,回到了他的郡王府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