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募兵是需要花钱的,改革税收制度,是为了后世之君有钱养兵,尽可能维持大明军事实力不衰退。 而提高通讯时效,就能进一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能力。 至于分封宗王于海外建立大明藩国,以及在新的占领地设置实土都司,皆是防御要塞的一种存在形式。 若以分封赐土论,大明疆域的极限不在于大明的军事实力与统治能力有多强,而在于朱高煦的心胸有多大。 他如果在沃洲(北美洲)建立大明藩国,那么沃洲就是大明疆域的极限。 假如他在泰西建立大明藩国,那泰西就是大明疆域的极限。 不过,相较之下,在泰西建立大明藩国的难度,比在沃洲要难。 一是泰西本来就存在大量拥有自身文明的小国,种族混杂,习俗不同,语言不同,而且相互之间有恩怨纠葛。 二是大明文武官员及百姓对泰西诸国的态度。 对于如今的大明官民来说,不存在“西洋人思想更先进”的说法,有的只是“我大明乃天朝上国、中央王朝”的理念。 别说大明文武官员轻视泰西诸国,就连大明百姓也看不上体味很重的金发碧眼与褐发棕眼的“西夷人”。 不错,就是“西夷人”。 自从永乐开海,郑和奉旨巡洋,随其出海的数万官兵水手见过西洋人的生活环境之后,虽然表面上敬称西洋诸国百姓为“泰西诸国子民”,但私底下却称他们为“西夷”。 没办法,很多泰西小国的都城,还不如大明一个县城繁荣,其城内卫生环境更是糟糕透了,街巷间随处可见大小便。 反观大明,在永乐前期朱高煦就奏请朱棣,下诏在全国各府县乡镇街市之中,择地修建公共茅厕,禁止城郊居民随地大小便,同时还顺道推广了堆肥法。 这样一对比,大明官民看不上“西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沃洲与泰西不同。 在大明官民眼中,沃洲地区生活的都是未开化的土著人,而且长相习俗与华夏人几乎没有区别。 所以,大明人对沃洲土人有着天然上的亲近感。 因此,朱高煦把他的儿子们分封到沃洲建国的阻力,远比在泰西地区建国要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