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登闻鼓响了-《重生朱棣之子》


    第(2/3)页

    历史上,中国真正使用“财政”这个词语,要等到晚清时期。

    只不过早在洪武年间,穿越者朱高煦就已经发明出了这个名词,当时朱元璋受到朱高煦的影响,也经常对户部官员使用这个简单易懂的词语。

    到如今的乾熙朝,“财政”这个词已经彻底取代了过去旧的称呼。

    “儿臣遵旨!”

    朱瞻域躬身领命道。

    他的话音刚落,忽然一阵鼓声从大殿外传了进来。

    文武百官不禁心头一紧,因为这鼓声听起来,像是从长安右门方向传来的。

    而那里有一个特殊的院子,名叫登闻鼓院,院内设有一鼓,就是著名的登闻鼓。

    洪武元年十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置登闻鼓于金陵午门外,朱棣迁都北平后,将登闻鼓移置紫禁城长安右门外。

    无论登闻鼓在哪里,其作用还是受理司法上诉案件。

    朱元璋规定凡有冤民敲响登闻鼓申诉,可立即直达天听,由皇帝亲自受理,如遇从中阻挠者,以奸臣论处。

    话虽如此,可无规矩不成方圆。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明朝廷逐渐将登闻鼓的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截止到永乐后期,包括对登闻鼓案件的受理时间、审理部门、受理范围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首先是值鼓人员,多由一名监察御史负责接收登闻鼓案件的状纸,并转达到皇帝御前。

    但实际上,登闻鼓被敲响后,皇帝通常会将案件交给都察院处理。

    不过,为了避免产生更大冤案,多数情况下皇帝会谨慎行事,让多个部门一起参与案件的审理。

    若是事涉地方案件,通常由朝廷官员会同地方按察司以及该省巡按御史共同审理。

    可惜的是,历史上从宣德年间往后开始,登闻鼓便逐渐多流于形式了。

    然而,穿越者朱高煦已经改变了历史走向,在他治下,登闻鼓绝不会成为摆设。

    “锦衣卫指挥使赛哈智何在?”

    朱高煦大声喊道。

    赛哈智从殿门外疾步行至御前二十步外,躬身作揖道:“臣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