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耕战建国(下)-《重生朱棣之子》
第(2/3)页
洪武十三年,置布政使一人,正三品。
洪武十四年,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正三品。
洪武二十二年,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
当朱棣奉遗诏继位之后,在永乐二年,对布政使的人数和品级进行了重新规定,仅保留布政使一人,从二品的品级不变。
按照《宗藩条例》的规定,在藩国国都,建立宗学,即小型的大本堂,传授本国宗室子弟文武之道。
亲王之子十岁可封郡王,十五岁才能开府建郡王府,而每个郡王都有两座王府。
依据朝廷的宗王坊之制,各藩国国都建造有小型的郡王坊。
各郡王在迎娶王妃时使用,以及就藩后再回到藩国王都觐见国王时居住。
至于另外一处郡王府,则是在郡王的封地之处。
老朱在最终版的祖训里规定:“凡皇子、皇孙、皇曾孙、皇重孙,自年满六周岁起,必须进入大本堂进学,习儒法之术与御下之道,少则六年,多则九年,方可结束进学。”
这里面的皇孙、皇曾孙、皇重孙,主要指的是亲王之子。
除了太子外,当朝皇帝的其余皇子会被封为亲王。
亲王的儿子是皇孙,其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外,余子皆封郡王。
那么第二代亲王的儿子就是皇帝的曾孙,第三代亲王的儿子则为皇帝的重孙。
说白了,按朱元璋的意思,这些有资格到大本堂进学的孩子,皆为亲王之子。
因为郡王的孩子,除了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外,其余诸子便逐渐与亲王嫡系越来越远,自然与当朝皇帝的血缘也会更远。
也就是说,郡王之子将来继承大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也就不在培养范围之内了。
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帝位,也继承了朱元璋在《祖训》里定下的规矩。
他特地在《宗藩条例》之中加了一条,即要求历代藩国国王诸子,都必须进入新修大本堂进学。
这是因为所有藩国国王(亲王)的儿子,将来无一例外,皆会在年满十岁之后受封为郡王。
而这些郡王,在未来皆是各自封地上的最高统治者,必需要学习为君之道,掌握治理府县的方略。
他们的孩子需要前往位于藩国国都的宗学学堂进学。
因为对于藩国国王来说,这些郡王的孩子与藩国嫡系的血脉相对来讲比较近。
倘若将来藩国嫡系有变,也好从就近郡王一系选择新的王位继承人,如此新任国王才能从容不迫的执掌藩国大权,防止王室大权旁落。
关于这些涉及到帝位、王位传承稳定而延伸出来的一些规章制度,朱高煦没有办法与眼前的众王子明说。
只能等众王子年长以后,经历的事情多了,慢慢去领悟。
就算现在朱高煦说的再多,除了个别聪慧之人外,其他大多数人很难领悟。
所以他便开始与众人讲解“耕战建国”里的“战”。
“我早上带着你们挖地,让你们明白了使用铁锹的技巧可以省力。没有技巧,只靠蛮力,会事倍功半,而要想事半功倍,必须要懂得技巧。领兵打仗也一样,得会使用兵法。”
朱高煦端坐在讲桌后,俯视着众王子道:“历代兵法以《孙子兵法》为首要,还有姜太公的《六韬》也非常经典。那么,藩国建国之初,对外征战,虽与两军对敌类似,但是区别极大。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太子哥哥,我知道。”
朱孟烷举手道。
朱高煦点头道:“孟烷,你说说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