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次日。 散朝后。 文华殿。 “谁还有话要说?” 朱棣犀利的目光从谷王、代王、宁王三人脸上扫过,等了数息,见无人说话,便朗声道:“有一件事,朕必须要与你们讲个明白,免得日后有人说朕薄情寡恩。” “刚才在早朝上, 朕说过了,此次援助西北的大军,除官运军粮辎重之外,另有三条辅助转运军粮的路线。每条路线,需要一名军需官负责。” “朕命你三人分别担任这三条路线的军需官,乃是希望你们经过此次历练之后, 能肩负起出海建国, 开疆拓土,固守国土的重任。故而, 无论是谁,有错必罚,有功必赏!” 御桌之后,朱棣的话掷地有声。 殿内众人听后,反应各有不同。 内阁七顾问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太子朱高煦则隐隐有些担心三王的安危。 至于谷王朱橞、宁王朱权、代王朱桂三人,无不是聪明人。 他们明白,朱棣此举,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震慑其他不安分的藩王。 如果在京的藩王不听话,朱棣完全可以在改封之前,随意拿捏对他们这些藩王。 第二层,给增兵哈密,进攻北元定下一个基调,让那些打算浑水摸鱼刷资历声望的人有所顾虑。 因为皇帝把大明亲王都派出去转运军需了,其他人就不要想着打打顺风仗,捞军功了。 皇帝的意志很明确, 一鼓作气, 收复哈密,平复西北乱局! 第三层,顺便看看朝中有哪些官员暗中勾结这三位不算安分的亲王。 “当然,为了防止你们精力不济,朕会给你们每人委派至少两名佐官。” 朱棣换上了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道:“这些佐官都是朕的亲卫出身,既可以辅佐你们转运军粮,又可以在危机时刻保护你们的安全。” “臣等拜谢陛下。” 三王躬身作揖道。 “都下去罢。” 朱棣大手一挥道。 “臣等告退。” 三王躬身退下。 片刻后。 “陛下,钦天监监正曾九成求见。” 李兴入殿禀告道。 “传他进来。” 朱棣皱眉道。 他知道年过花甲的曾九成此来所为何事。 “老臣拜见陛下。” 曾九成入殿之后,作揖行礼道。 “平身。” 朱棣抬手道。 眼下已是深秋,在这样凉爽的日子里,他更愿意带着几名内阁顾问或者太子朱高煦,前往天界寺登高望远,与道衍大师商议一些要紧的事情。 而不是坐在这文华殿内,听着年过花甲的钦天监监正曾九成向他阐述天人感应理论,以此来反对朝廷增兵哈密,进攻北元。 朱棣自从颁布永不加赋的召令之后,声望大涨, 随着今年郑和回航,证明开海之策是明智的壮举, 其声望又涨,甚至有太学生言其乃是圣君降世。 可以说,如今四十二岁的朱棣,已成为一位非常有权势的皇帝。 然而,即便如此,他早朝上下旨增兵哈密,进攻北元,依然遭到了少数朝臣的反对,其代表人物便是须发皆白的钦天监监正曾九成。 曾九成自知不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反驳当今天子,但身为一名正直的臣子,他觉得有必要向朱棣建言,于是在退朝后,前往文华殿求见朱棣。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