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宣慰使司-《重生朱棣之子》
第(2/3)页
纳贡对朝廷而言,可谓是一举多得,不仅可以维系宣慰司与朝廷的交流关系,增加国库收入,还可借此观察宣慰司对朝廷的态度,甚至还可以成为宣慰使谢罪的途径。
历史上永乐时期,缅甸宣慰使那罗塔曾经因好斗犯错,而后也是乖乖地遣使、进贡、谢罪。
虽然宣慰司的设立有助于朝廷巩固边疆、减少割据,但朱高煦非常清楚,拥有众多优点的宣慰司,在历史上的大明中后期逐渐走向了瓦解和崩溃。
“爹,孩儿认为皇爷爷针对土司制定的宽猛适宜之策存在隐患。”
朱高煦略作犹豫,最后还是决定趁此机会向朱棣阐述一下土司制度的缺点。
“历代帝王擅长用‘以夷制夷’之策来治理边疆,你皇爷爷精通此道,他让夷民权贵成为宣慰使,来治理本地土人,彰显朝廷之仁义大度。”
“而且,通过册封邻近土司之势力,让各土司之间形成制约,既能显示朝廷之仁义,又能利用地方矛盾而维系平稳,不至于地方夷民叛乱不止。”
朱棣先是解释了一下以夷制夷的好处,接着反问道:“此策施行至今,并未见到隐患,你作何解释?”
“爹,请试想,若有甲方宣慰司长官杀了乙方宣慰使长官及其长子,还侵占了乙方宣慰司的土地。朝廷获知此事后,会如何处置?”
朱高煦没有直接说隐患,而是选择了举例说明。
朱棣道:“自然派人前去问罪甲方宣尉使。”
朱高煦道:“若甲方宣尉使灰溜溜地把土地还给乙方,然后遣使携带信符入京谢罪,朝廷又该如何处置?”
“所谓‘好善恶恶,人情所同’,是人都会犯错,无论是中原汉民还是边境少民。”
朱棣大度的说道:“蛮既服辜,其释不问。当把信符还给甲方宣尉使,命其三年来贡一次。”
“父皇,此举动看似彰显仁慈,可细细琢磨,却治标不治本。”朱高煦道。
朱棣疑惑道:“此话何解?”
“犯错的宣慰使,或许只是惧怕朝廷权势,并非真心反省认错,以后可能还会犯类似的错误。”
朱高煦答道:“甚至,受欺负的乙方宣尉使的其余儿子,会认为朝廷赏罚不公,反而举兵反叛。”
朱棣冷声道:“谁敢?”
“如今朝廷威势正盛,自然无土司敢反叛。”
朱高煦恭声道:“但后世嗣君若羸弱不堪,必会有土司敢不服从朝廷调遣。”
历史上,明朝嘉靖时,孟养宣慰使思伦和孟密土司等攻占缅甸宣慰司,缅甸宣慰使莽纪岁的儿子莽瑞体逃往暹罗避难。
而明廷拿出金子红牌调解无效后,又对莽瑞体子承父职的请求置之不理。这致使孟养宣慰使极其得意,而莽瑞体十分失意。莽瑞体于是自立为王,彻底站在了大明的对立面。
“你说的不无道理,历代王朝建国之初的制度,到了中后期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弊端。”
朱棣是开明之君,自然会通过朱高煦举的例子联想到更多的东西。
“爹所言极是,正是受限于道路交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边远之地与朝廷缺少足够多的交流,宣慰司之制难免会在日后引发许多乱子。”朱高煦接话道。
朱棣沉思片刻,随后问道:“高煦,你的意思是建议俺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事务?”
“父皇陛下英明,儿臣正是此意。”
朱高煦实在是惊叹于朱棣的强大理解力,激动的说道:“改土归流之后,可以减少夷民叛乱,加强朝廷对边疆的统治力度。”
朱棣寻思道:“广西、云南的广大边远地区,人口稀少且开垦水平极其低下,甚至有许多地方保持着原始蛮荒之貌,若要改土归流,必须配合着大量移民人口过去开垦才行。”
“孩儿认为,改土归流之事,朝廷可缓缓图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