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大明皇家银行(一)-《重生朱棣之子》


    第(2/3)页

    “爹,预备仓乃是爷爷创立的天大善政,活民无数,可此制仍存在不足之处。”

    朱高煦没有让朱棣久等,直接说出了不足在哪里。

    “虽然朝廷出钱买粮,由地方官府建立预备仓储,但是直接管理预备仓的却是乡中德高望重的老人。”

    “从秦汉以后,当朝的官府机构只到县为止,即所谓的‘皇权不下乡’,因为县之下的乡村教化、查证调停民事纠纷、收税等管理事务,皆要依靠三老负责。”

    朱棣知道秦汉时期的三老其实是一个人,并不是三个人。

    《汉书·高帝纪上》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

    朱高煦接着道:“或许鉴于一人精力有限,故而太祖爷爷设计的预备仓管理制度之中,乡中老人不是一人,而是许多人。当时之所以如此安排,孩儿觉得有三个最主要的原因。”

    “一是为了实现就近赈济灾民之目的,因为预备仓在各县的东、南、西、北四个位置的乡里皆设有一座,而这四座预备仓远离县衙驻地,当地官员鞭长莫及,让年高笃实民人管理,便合情合理。”(出自《明会典》)

    “二是老人熟知乡里情况,当年发生灾荒时,他们便可以协助地方官员,根据本乡各户的不同情况借出预备仓之中的粮食施行赈济,多借一些粮食那些真正贫苦的百姓,实现预备仓的最大功用。”

    “三是老人在灾荒平息后,可以准确的从各户收回从预备仓借出去的粮食,以此实现预备仓存粮的循环。”

    朱高煦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严肃的道。

    “即便老人皆是乡中年龄大、有威望的乡绅或地主,可只要是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私心杂念,于是便导致预备仓经常出现粮食腐烂,或发生火灾、被人偷盗等意外情况。”

    朱棣闻言之后,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他知道朱高煦不会信口开河,所言必然是有事实依据支持。

    “你觉得,将各地的预备仓转移到县城之中,仍由乡中老人轮流管理如何?”

    朱棣严肃的问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