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于彦昭看出来众武僧应该是台上黑袍僧人的扈从,便上前躬身行礼道。 胡濙眼疾手快,见于彦昭弯腰行礼,也跟着打躬作揖道:“劳烦通禀一声,学生在此拜谢。” 为首的武僧略做犹豫,便顺着台阶爬上观望台,向黑袍僧人说了于彦昭的请求。 黑袍僧人听闻是金陵书院的学子,微微沉默后,便点了点头。 片刻后,于彦昭与胡濙来到了木架高台上,鞠躬作揖向黑袍僧人表示感谢。 “二位不必如此客气,你等乃是太子殿下的门生,贫僧自然要给二位一份薄面。” 黑袍僧人捻须说道。 “敢问法师尊号?”于彦昭恭声问道。 黑袍僧人道:“贫僧法号庆耀,乃是当今太子门下众多幕僚顾问之一。” 他正是骨折的双腿早已恢复如常的庆耀僧人。 “学生于彦昭(胡濙)见过庆耀法师。”于彦昭与胡濙再次打躬作揖道。 庆耀捻须道:“你们觉得大明船队如何?” “恒古未有,当世无敌!”于彦昭率先答道。 胡濙道:“学生也这般认为。” “据贫僧所知,船队之中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体量之巨,远超历朝历代,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其体量也不可小觑。” 庆耀无不感叹道:“能建造此类海船巨舶,可见造船工匠们的创造智慧之高超,亦可知龙江宝船厂之巨大造船规模与力量。” “法师所言极是,大明海船的风帆与钉接技艺,与唐宋时相比,皆得到极大的提升。”胡濙接话道。 庆耀来了兴致,问道:“你专研的可是格物之学?” 胡濙恭声道:“正是。” “你刚才说大明海船的风帆与钉接技艺皆超越唐宋,且试言一二。”庆耀接着道。 胡濙躬身道:“法师有所问,学生不敢不答。学生试言,法师姑且听之。” 庆耀点头。 胡濙道:“随着造船技艺的进步,风帆之术亦得到改进。首先,帆的数量增加,三国时就已出现七帆船,而今更多。其次便是帆的材质变化。” “最初船帆乃是用草木之叶编织而成,唐宋时布帆出现,帆幕上用竹条横向安置,此种硬帆可随风力大小随意增减帆面大小,此乃海船能够远洋航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帆分为了大帆与小帆,且开始转向船舷之外,这么做是为了获取最大的风力。” 庆耀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胡濙接着道:“据学生考证,水密舱壁出现于魏晋时期。《宋书·武帝纪》在记录晋代孙恩、卢循率领船队叛乱时曰:‘别有八槽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二丈。’此八槽舰,学生认为是用水密舱壁将船舱分成八个舱。” 历史上,华夏水密舱壁的发明早了欧洲一千多年,在世界造船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为了保障船舶的水密性,捻缝技术同样得到了提升。自唐代以来,造船的工匠就已经开始用桐油、石灰、麻纤维做成捻料填于连接处的缝隙中,以求提高船舶水密性。” “至于在船舶的强度、水密性与结构方面,汉代楼船便开始使用铁钉连接之法来确保船体强度,唐宋时采用了榫接和铁钉并用的连接之法。” 胡濙说的头头是道,庆耀不禁数次颔首。 “据学生了解,大明的宝船在钉接技术方面,更为复杂与完善。钉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蝗钉等,使较复杂的木结构可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上卡加固,从而使木帆船的尺度、容量、功能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可以确保船舶之坚固。” 胡濙咽了一口唾沫,接着说道:“此外,随着造船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大明的造船工匠们对于船舶的结构、比例也愈加熟知,如巨型海船长与宽的比值正好可以使船体更加稳定,这也是唐宋造船工匠们不曾做到的。” “嗯,不愧是太子殿下的学生,博闻强识,真是后生可畏!”庆耀感慨道。 胡濙颔首低眉,躬身道:“法师谬赞了,学生爱好格物之学,而造船之技乃是当今朝廷所推崇的,学生便认真探究了一些时日。所言定有错漏,法师姑且听之。” 庆耀接着问道:“你们可知这次奉命出海的巡洋正使是何人?” “学生不知。”于彦昭与胡濙异口同声道。 庆耀闻言,微笑不语。 他很清楚,今天大典之上,朱棣便会以圣旨的形式,正式任命郑和为大明巡洋船队的总兵官兼巡洋正使。 于、胡二人受限于身份和职务,自然不知道郑和早就被朱棣内定为巡洋正使。 顿了顿,庆耀道:“且随贫僧遥观大典。” “谢法师。”于彦昭与胡濙齐声道。 此时,三人远远望去,隐约看见大明天子朱棣正站在礼台上讲着话。 因为离得较远,三人也听不见朱棣说话的内容。 他们模模糊糊的辨别出太子朱高煦站在朱棣的右侧,有一位身穿黑色僧袍的老和尚站在朱棣的左侧,那些穿着礼服的宗室诸王与文武百官、海外诸国使者皆站在礼台下。 今日,永乐皇帝朱棣将正式派遣大明的船队出使海外,而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也自此开始。 ps:下西洋开始了,求推荐票、月票、各种支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