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晋王被废(上)-《重生朱棣之子》


    第(2/3)页

    但晋王违法乱纪的事干了不少,百姓怨言很大,当时被朱元璋批评教育后收敛了很多。

    今年年初春节家宴上,晋王朱棡被朱元璋特别关照,过去很多与晋王有过龌龊的官员怕他继位后搞清算,这才联合起来制造谣言打算搞倒晋王。

    他们看中了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且为人刚正的李中岳,利用其弱点弄出了万民血书。

    至于太原同知杨邦基携带血书投奔朱棣之事,锦衣卫密探也调查出了结果——杨邦基认为燕王朱棣御下有方,可以与晋王抗衡,敢向朱元璋揭发晋王罪行,才逃去北平。

    实际上,朱元璋与朱棣并不知道,晋地那些与晋王有仇的官员,之所以敢联合起来冒死也要搞倒晋王,不仅仅因为他们害怕晋王继位后搞清算。

    还有一个外在因素,那便是朱高煦的穿越,间接性的令朱标多活了大半年,这给道衍和尚争取了对付晋王的时间。

    道衍和尚瞒着朱棣,暗中指使庆玄道人在太原府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而庆玄道人乃是深得晋王器重的谋士,他潜伏在晋王身边超过了三年,在太原府所做的一切皆十分隐秘。

    他并不直接挑起当地官员与晋王的矛盾,而是借以许多情理之中的摩擦引发双方的对立,一步步令双方走到你死我亡的局面。

    那些潜伏在太原府晋王宫的锦衣卫密探们,很难查出这些摩擦事件的背后有庆玄道人在推波助澜,而且他们也不会去主动调查此类事件。

    毕竟此等官员与晋王的矛盾,皆源于治政理念及利益冲突,何况他们并没有对晋王下黑手。

    由于秦王被宫人毒死之事发生不久,奉命潜伏在众藩王身边,监视、保护众藩王的锦衣密探们,谁也不敢大意,再让类似秦王遇害的事件发生。

    密探们没心思去关注“藩王与地方官”的冲突,他们只想确保藩王的人身安全,以免被皇帝砍脑袋。

    如果晋王甘于安稳倒也罢了,可他偏偏仗着亲王之尊,胡作非为,跋扈嚣张,以朱元璋虽疼爱子孙但同样亦严厉教育子孙的个性,晋王之倒台也是迟早的事。

    晋王坠马是其狂妄自大导致,万民血书是其与晋地官民积怨太深而引发。

    庆玄道人利用人性的弱点,暗中推波助澜,让本就狂妄的晋王更加狂妄,令其最终走向了晋地官民的对立面,这才致使历史上原本不存在的万民血书问世。

    一切水到渠成,没有丝毫破绽,最终加快了晋王的倒台。

    “杨邦基有才干,有胆识,是个不错的地方官,咱答应了他的请求,允许他收养李中岳的孙女。此外,咱打算任命他为太原知府,过几日便让他带着圣旨走马上任,替朝廷去安抚当地百姓。”

    朱元璋提到为国为民的杨邦基,心情似乎有所好转,便多说了几句,将杨邦基与李中岳的过往跟朱棣简单介绍了一番。

    原来,李中岳活着的时候,与四十三岁的杨邦基乃是忘年交。

    李中岳专情,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生有三女两子。

    但他的长子、长女、次女、幼女生不逢时,五十多年前乃是元朝末年,一子三女不幸死于战乱、饥荒、疾病、天灾。

    次子在数年前死于风寒,得年三十九岁,膝下仅有一女,便是如今九岁的李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