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苏东坡突围-《文娱从少年中国说开始》


    第(2/3)页

    故事的主人公,    苏轼终于登场。

    第一章,    主要描写的是苏轼的年少……在眉山的年少时光。

    看得出来,    这是一本架空历史。

    但是在祁绩的笔下,这段历史,    居然显得很是真实。

    仿佛历史上,真的存在那么一个地方一样。

    【嘉佑元年,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    19岁的苏辙,    沿江东而下,    进京应试。】

    【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    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被欧阳修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    苏轼只得了个第二。】

    看到这里,张东水覆掌称叹。

    这个剧情,写得特别有意思。

    有点无形装逼的感觉。

    但是自己怎么这么爱看呢!

    故事还在继续。

    苏轼的母亲和父亲先后死去……

    【而在治平三年,    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朝野之中,旧雨凋零,    苏轼目之所及,早已经不是那年少时的意气风发的安详世界。】

    【熙宁四年,    苏轼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八年,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年。苏轼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张东水看得眼眶都红了。

    这段故事笔力好强。

    那种年岁的更迭,    岁月的巨手无情地倾轧着个人的命运。

    爱与被爱的,生死两茫茫。

    孤独与寂寥,力透纸背。

    【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想着已经七年没有见到过弟弟苏辙,他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元丰二年,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被一贬再贬。他的人生开始了跌落……】

    张东水认认真真地看着。

    苏轼,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年少时的声名远播。

    然后在政见的不同里,他的生命,开始了坠亡。

    但苏轼这个人,实在是太坚韧了。

    政治上的不愉快,全都被他化作了生活上的豁达与畅快。

    最后的最后,苏轼死在了常州。

    通篇看完。

    张东水热泪满眶。

    为苏轼一生动荡的命运而心绪起伏。

    这分明就是一篇小说。

    自己分明活了大半辈子了。

    为什么。

    还是会如此的入戏。

    究其所以。

    祁绩笔下,塑造的苏轼这个人物,实在是太有魅力了!

    整本小说里,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荣耀的时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