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海龙号的纸面数据非常夸张,但夸张也仅仅停留在的纸面上。 因为它太粗糙了。 它的引擎就是简单的堆砌推力,所以极其简单的结构让它的推力巨大的同时也极其浪费燃料。 注意,不是使用,而是浪费。 所以它注满燃料之后才会有18000吨重,这里边有一部分燃料是供它“浪费”用的。 当这个问题出来之后,它的设计人员一度想放弃, 好在它估算的研发和发射成本很诱人。 怎么说呢,它当时的每公斤运输价格不到70联邦币,折合到现在也是每公斤不到600联邦币。 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数据。 要知道埃玛隆的“重鹰”火箭目标价格为每公斤1500联邦币左右,而“雄鹰九号”期望每公斤能控制在2000联邦币左右。 而实际上,雄鹰九号目前的每公斤价格是3000联邦币左右。 这还是现在科技加持下的“回收神箭”。 当初同样被寄予厚望的航天飞机的每公斤价格换算到现在是接近20000联邦币。 其他火箭的每公斤单价也在10000~4000联邦币之间晃悠,马斯克的雄鹰系列已经是最便宜的了。 可实际上, 海龙火箭那个吸引人的每公斤价格并不真实,因为它是基于每年240次发射计算的。 想一想,它一发就能往轨道上运载500多吨货物, 而国际空间站的总重才400多吨。 一发一个空间站。 当然,前提是火箭整流罩内得装得下。 从现实来说,哪怕好几发海龙组装一个国际空间站,一年240次发射也足够组装几十个国际空间站了。 可是一个国际空间站就建造了十几年,还是多国合作的,哪有一年建设十几个空间站的任务给它做? 其他的,比如宏伟的火星计划,但也不需要那么多次发射。 甚至后边自由联邦因为陷入雨林战争的泥潭,连阿波罗18号、19号载人登月的任务都取消了,更没有资金来投资火星任务。 商业发射上也没有类似的需求,哪怕现在人类送入地球同步轨道质量最大的卫星也只有几吨重,根本用不上它几百吨的超级运力。 后来人们算了算,如果海龙火箭大幅度降低到每年发射4次,其价格会飞涨到每公斤5776联邦币,约等于现在的46000联邦币。 这价格很离谱, 都是航天飞机价格的两倍还多了。 而航天飞机退役的原因之一就是价格不仅没有预期的降低,反而越来越贵。 并且很不安全。 海龙火箭比它还贵,这怎么用? 事实上海龙火箭的论证团队还忽视了另一项本来可控的因素,那就是燃料成本。 海上发射虽然能省去辅助建筑的建设建设的运营费用,但也意味着没有了存放燃料和氧化剂的大型储罐。 而且水的导热率要远大于空气的导热率,所以海龙火箭的液氧和液氢不能在码头加注,要不然拖到发射地就蒸发的差不多了。 海龙火箭的燃料罐并没有什么太高级的保温装置,一切从简。 加上液氢又不是容易运输的燃料,在论证海龙技术的年代,专门的液氢运输船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当时唯一得解决方案就是在发射地“就地”电解海水生成液氢和液氧。 但是那种方法极其耗费时间不说,还极度耗能,一般船只根本无法供应那么多能源。 所以当时技术团队也承认海龙火箭若想发射,就必须跟上一艘核动力航母进行辅助,因为只有核动力航母的核反应堆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液氢和液氧的生产。 这…… 这种放弃燃料利用率而追求极限推力的设计,虽然搞了原始的回收系统,但还是恰好成了海龙火箭的“七寸”,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因素,海龙火箭最终是停留在了纸面设计图上。 哪怕它是个超级巨无霸。 哪怕从设计来看,它真的能飞起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