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军事改革-《大明之崛起1646》
第(2/3)页
其实大明账面上的军队至少在十万以上,但真正能用来打仗的除了龙卫军和破虏营,恐怕也就杨廷麟手下那点人了。
余者要么是和农民无异的卫所兵,要么便是依赖私兵的军阀。
前者只想在家种地,便是强拉上了战场也都是炮灰。而后者却只想着保存自己的兵力,心思都在怎么多搞些军饷上,能不出战绝不动弹。
与此同时,朝廷为养活这些“废物”却花费甚巨。卫所兵占据了大量良田,而且其中有很多都被军官霸占,成了他们的私产。
军阀们就更不用说了,朝廷拨银不够就向地方上要,地方官大多都负有养活驻扎在本地军队的任务。若地方也入不敷出时,军阀甚至会纵兵劫掠,其危害简直堪比建虏。
至于这些军阀实力聚集到一定程度便会尾大不掉,甚至反过来要挟朝廷。如左良玉那般,一言不合便率军近逼南京,最终间接将弘光朝搞垮的情况,就是军阀私兵制度下的“巅峰之作”。
朱琳渼对军队改制的主要思路还是学习后世的军区制,军队职业化,辅以军校培训和参谋制度。
国家设立以募兵为基础的常备部队,当然,以后会逐渐过渡为征兵制。这些常备部队不再进行农业生产,所有的任务就是军事训练和打仗。
一个整日拿着枪操练的职业士兵,其战斗力绝对要远超平日务农,战时充军之人。要知道,便是号称时下亚洲最为精锐的建州八旗兵,回到家里也是要种地的,只是他们的训练量远高于明军罢了。
养一支职业军队,看起来花费巨大,实则由于军队更为专业,从而战斗力强大,只需保持少而精的兵力,便足够完成国防任务。是以实际花费来算,军费反而会降低不少。
建虏入关时充其量也不过八万兵马,硬是打得大明几十万大军找不到北,这就是少数精锐部队的战斗力远胜大量杂牌军的证据。
当然,朱琳渼也知道,要想完成从卫所兵、私兵制度向以军区为单位的职业军制转换,这其中肯定会遇到非常巨大的阻力。
首先就是原先这些军队要如何处理。别看这些人打建虏不行,你要说现在就砸他们的饭碗,他们闹事的本事那可是一流的。
朱琳渼的应对策略是将这些旧有军队转为警察使用。明代虽有巡检司这种机构,但其在军队和警察之间还是更偏向于前者,更没有清晰的警察职能和组织结构。
第(2/3)页